2、活动补偿
由于课程、设备和师资的限制,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,重视室内活动。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,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。形式单调呆板,内容枯燥乏味,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,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,于是产生不满、焦虑、烦躁和反抗,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。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。对此,同学们要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、户外活动,并且做到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。同时,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,可在班上成立体育部(球队等)、文化部(班容班规)、宣传部(新闻、广播)、统战部(协调关系)、环卫部(卫生、防疫)、文艺部(晚会、班会)、信息部(动态板报)等,让大家各显其能,各得其所。这样,同学们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,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,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,组织精神、团队作用、个人的协调能力、合作能力越越重要。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,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。当然,对一个班级,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,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。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,如果只凭老师一盯一,将收效甚微。因此,同学们需要一些相互提醒、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,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,达到全班协调、整合,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,同学们在互相帮助学习中,更容易走向阳光。
家长和老师的冷静,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。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,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,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(如:等一下,我马上来处理;你们先想一想,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),让时间向后延一延,使心态静一静,做到保持平常心,见怪不怪。这样,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,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,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。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,杜绝体罚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学生的独立意识、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。在学校或者班级里,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,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。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,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或者反叛,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。如果师长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,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。因此,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。如: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,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个学生,说“要注意看物理课本”等等。
3、积极转移
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,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,而且会“转移攻击目标”。医学界将其定义为“心理转移”。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“消极心理转移”产生的。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长都明白这一点,并尽可能地寻求“积极心理转移”,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。在教学实践中,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。如倾注爱心、担负责任、磨炼毅力、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4、以爱换德
在教育教学活动中,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,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,关心他们,体贴他们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、想问题、对待问题、处理问题,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,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。中央台《实话实说》栏目报道,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,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。在第三十八次时,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,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。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,也是家庭教育的灵魂。家长既不能简单粗暴,也不能走向溺爱的极端。伟大而不自私的爱,包含了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爱,始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。
凡事都有两面性,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,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,也有它的不利面。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,虽然是不正常行为,但从反面看,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,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。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,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,等等。只要善于分析,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,变问题为有利。老师和家长要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通过引导、激励、调整、改变的办法调整教育行为,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。
二、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案例分析
一、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
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,应该以自我为主体,家长和老师给予帮助配合,共同努力。
首先,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,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。
1、自我教育
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,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,提高自我管理能力,实现自我约束、自我控制,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,也是最根本的目的。例如:在每期开学时,同学们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,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,并按星期按月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,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,同时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。其间,通过不断内化,明白自己的进步,强化自己的责任,达到自我教育走向开朗阳光的目的。
3、相互帮助
4、勤于阅读
同学们应该多阅读富有精神营养的书籍,多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论,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。做到心胸开阔,知足常乐,不患得患失,不自寻烦恼。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,而健康的书籍是重要的精神营养。
5、直面现实
客观地、勇敢地面对现实、适应现实。现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、五彩斑斓,而恰恰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,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,常有阻碍和曲折。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,不失望,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;同样,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,也不可忘乎所以,妄自尊大。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,正确协调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,保证积极的心理反应,保持对现实,对人对事的平和心理。还要充分了解自己,愉快地接纳自己,即要有自知之明,对自己保持平常心。
其次,从老师和家长的角度来看,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。
1、保持冷静
2、有意淡化
5、因势利导
1、抑郁症:儿童患病率0.5%-2.5% ,青春期 2%-8%。青春期女性高于男性。
特点:心境抑郁,几乎对所有日常活动缺乏兴趣(对以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和乐趣)。失眠或睡眠过多(早晨抑郁更重)。无价值感,过度内疚感。疲倦、缺乏精力。重者有自杀意念,曾企图自杀。
案例:我很难过(父母辛苦、学习不佳、努力无果、同学关系不好)。我睡不着。我一天到晚睡不饱,睡醒后头疼。
解决办法: 调节生活,如增强运动、加强人际交往、制造外界肯定。
认知疗法举例:如某学生质疑“我的数学很失败”,就给其制造“数学成功”的情景。
行为疗法举例:如活动计划表、转移技术、角色扮演、人际交往辅导等手段。
2、强迫症:青春期男性高于女性,成人后女性高于男性。
特点:相互矛盾的思维,且靠自己停不下来,执著于某个细小而奇怪的念头无法自拔。情绪指向负面性,导致社会功能受到影响。
案例:始终不停地想,我怎样才能把学习搞上去?我有没有审清题目?我的手干净吗?我今天说了多少句话合起来多少个字?
解决办法:加强活动,增加肢体劳动时间,以运动调节;识别强迫行为,转移注意力,以遗忘阻断执念。
3、偷窃癖(冲动控制障碍):性格缺陷,人际交往面狭窄。
特点:反复发生不能克制的偷窃物品的冲动,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它的经济价值。行窃前紧张感逐渐增强,行窃时感到愉快、满足、放松,不能单纯以品行障碍、反社会人格障碍做更好的解释。
案例:我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太多了;他明明比我差却比我得意;我很愤怒或我很不满,这样来报复一下;我去拿到那个东西肯定很快乐;那个东西本来就应该是我的。
解决办法:厌恶疗法、行为疗法。
4、人际交往问题:与先天性格气质相关联,但后天可以改善。
特点:有以自我为中心等交往障碍,自我夸大人际交往中的负面看法。
案例:教室或寝室打扫卫生——我总是干得多,某某总是干得少。等价交换的问题——我对你那么好,你却如此对不起我。别人看法问题——他们说我头发很差,我讨厌头发。他们好像联合起来针对我,排挤我。……
解决办法:参加集体活动;与人分享;在周围的人员中起组织作用。
5、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,碰到两个男同学打架。陶先生叫那个打得狠的学生到他办公室一下。当陶先生来到办公室里,那位同学已在陶先生的办公室等候了。陶先生拿出一块糖说:“奖你一块糖,因为你很守时,比我先到。”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说:“再奖你一块糖,因为你尊重我,我叫你来你就来了。”接着,陶先生问这位同学为何与同学打架,这位同学回答:“那位同学欺负小同学,我看不过去打抱不平!”陶先生拿出第三块糖说:“奖你第三块糖。因为你有正义感,能帮助弱者!”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,说:“先生,我错了,我不应该打架。”陶行知先生拿出第四块糖说:“知道不对就好,给,我再奖你一块糖,”陶先生没有再说什么,让这位同学回到教室里去了。
编者注:请同学们不要盲目断定自己有心理问题,如果你有一些心理困惑,应该与家长或好朋友交流,或到心理活动室和老师交流,有些短暂的心理困扰是正常现象。